玉石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本质生命,万年沉积堆砌为地球肌理,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前者属自然之功,后者乃文人之趣。


app-3-3弥勒佛C99213313.jp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长河滚滚前进,时间会留下独特的印,和田玉便是时间给自然的馈赠。

先秦古籍《山海经》以瑰丽的笔触详细记述了当时玉石的形态和内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app-3-2黄杨洪龙C99213204.jpg


“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

如今可谓是籽料的时代。玩皮色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人们喜欢皮色,赞美皮色。可以说皮色是分辨籽料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且每一种皮色都有其不可复制性,它们与白润细腻的玉质映衬,更加突出籽玉的美轮美奂与天生无二。


70.jpg


石之美者为玉。一块灵性石头,登堂入室,升华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器物,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更多是其自然天生之美,是雕刻大师作为欣赏创作者,赋予了这些没有灵石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


76.jpg


而籽料雕刻,与其说是现代的工艺手法,毋宁说是当下人远离僻静清幽的园居生活,心中对空灵缥缈的山川自然,花鸟鱼兽的一种想象,一段被赋予过生命、随时代风格特征不断变化的岁月珍藏。


33.jpg


在藏家的眼中,一块玉石的价值绝不只是满足购买欲,它是天地人感情交流后的大地舍利。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中华文化最质朴的哲学观。中国的造物由原始至当代,从石器到陶制,从铸青铜到攻玉,留下了璀璨的美学世界。


83.jpg


古代文明在一次次自我摧毁中又涅槃重生,相较于其他国来说,我们几乎没有出现过断层。现在我们对和田玉的收藏,应该说,是与古代有着一种时过境迁却又穿越千载的因缘。


62.jpg


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宝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千宇宙。古代文人赏石玩玉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如宋人李弥逊《五石》中说:“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