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玉,是玩玉人必学的重要一课,不管是收藏还是选购,学会鉴赏和田玉,判断玉质好坏,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和田玉水深也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皮色比较重的籽料,不切开的话真的比较难判断,鉴玉也是没有捷径,没法速成。但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吗?也不是,其实皮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肉质,观察皮色、籽料表面,也能给玉质的判断提供一些思路。
瓷看底,玉看皮
以前提倡“首德次符”,“好籽不留皮”,皮色被视为瑕疵,做玉时皮色都要被去掉,这样的话肉质如何一目了然。但现在大家都喜欢皮色鲜艳的料子,大部分时候皮色料都得比白籽价格更贵,但籽料被附着一层皮色,就加大了鉴定难度,皮色越重越厚,料子的“赌性”也就越大。
按照圈内比较常用的说法,就是“好皮没好肉”,皮和肉有一定的反比关系。因为根据籽料的特性,玉质越紧密,结构越细腻,各种矿物杂质越难浸染,留下痕迹。而但凡皮色料,有皮色的部分往往是这块料子中玉质最松的部分。所以有时候玩玉,如果条件不允许,皮和肉之间可能要稍稍舍弃一方。当然这是一般情况,有些枣红皮、黑皮的料子,虽然白度稍欠一些,但玉质也很老熟细腻,这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借助皮色的光感判断,中医有“望闻问切”,看光泽也就像看人的起色一样,也能反映一些情况。和田玉里最好的是温润的光感,就是感觉到油润的微哑光状态,就像包浆一样。光泽度过头了太明亮油腻,那就是水透,也是常说的“贼光”,光泽度不够太晦暗,那玉质往往比较生涩。
毛孔——籽料的身份证
籽料不一定有皮色,但一定有毛孔,比起皮色的捉摸不定,毛孔辨玉相对更直观一点。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毛孔粗糙,大小参差不齐,那这种玉的结构也会比较粗糙;相反毛孔细腻均匀,玉质也会更细。但长期盘玩,也会让玉的毛孔变细腻,影响判断。
不过皮色和毛孔,是目前籽料造假的重灾区,二上色,俄料仿籽等手段应有尽有,观察皮色和毛孔辨玉,是得建立在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籽料基础上。
另外如果是没打磨过的原籽,观察形状也能获得一些信息。比如越圆润,那就说明这块料子被河水冲击时间越长,会相对成熟一些。而采自中上游,不那么成熟的料子,棱角可能会更明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