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石头一千个面孔,做玉得了解它,往往十个方案中只有一个最适合,只有最适合的方案才能体现一块原材料的价值。”

——范同生



范同生.jpg



范老师出生于玉雕之乡河南镇平,后治玉在苏州。中原文化的厚重大气,江南文化的精巧细腻,在范老师的玉雕作品上,水乳交融,兼而有之,实属可贵。

范老师在闹中取静的工作室,向我们阐述他的玉雕创作心得。他总结为四个词语:“闲时、禅心、空境、等观。”

先说闲时

琢玉,精妙之处在于因材施艺,依形下刀,俏色雕琢。

玉乃美石,天工已成,琢玉之人要做的是剜除瑕疵,彰显其美,将造物神工与人文艺术无缝融合。

故要读玉、相玉,读懂了,相好了,才能下刀。

读玉和相玉需要时间,更需要一颗澄静的心,不碌碌于浮生,不遄遄于世事。

再说禅心

每件玉雕作品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文与玉雕设计,异曲同工,玉雕设计之巧思同样是偶然得来。

与好设计的“不期而遇”,是建立在大量创作实践与思索的基础上,另外需要一颗“禅心”的加持。

禅心是平常心、简单心,更是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迸发。

创作者思虑不兴,杂念不起,内心虚静澄澈,见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才可以期待“偶得”更多有灵性的艺术设计。

三说空境

工尽而意不尽,意在器外,隽永绵长。玉雕艺术品要追求空灵、深远、悠长的意境和韵味。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能让观赏者意犹未尽,遐想联翩。

最后是等观

虚怀若谷,对每个人的看法等量齐观,方能广纳众人观点,兼容并蓄,突破个人在审美上的偏执和狭隘。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要能引起欣赏者的广泛共鸣,经受住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范老师乡音浓重,本色不改,用一口“豫普”阐述着他的玉雕心得。乍听如坠云雾,但范老师娓娓道来,细细听毕,再重新捧起他的作品抚触、端详,顿有豁然洞开之感。

范老师的作品,无一处不体现着他的创作理念。以下是范同生老师所创作的玉雕艺术品:


一、和田玉籽料《观音菩萨》摆件


1.jpg

这件和田玉籽料《观音菩萨》重器摆件,红皮白玉,体量硕大厚重,料形饱满圆润。皮色聚而均匀,呈红、黄二色,浓郁绚烂,沁入玉肉,油熟细润。大面积覆原皮原来毛孔,疏密有致,真实自然。


2.jpg

作品采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俏色雕多种雕刻技法,塑造观音菩萨形象,左右为绿度母、白度母,配以佛教八宝中的宝瓶、莲花等元素。满工精雕,画面和谐统一。


3.jpg

观音菩萨开脸精细,慈眉善目,身戴宝珠,衣袂飘飘,气场强大而不失慈悲,神韵非凡。手持法器,似乎正微笑着看待世人与凡尘,流露出对世间万物的祝愿。



二、和田玉籽料《归一·大同》佛造像摆件


5.jpg

这件《归一·大同》佛造像摆件,取和田独籽,脂气盈溢,观之通润柔和。满背原生皮壳,延伸至正面,留有极其细腻的毛孔。洒红皮疏密自然,浓淡之间,变化无穷,光气斐然。

此件作品以佛像为创作对象,巧妙设计,以线条琢佛像轮廓,显示多重法相,简单勾勒而不失神韵,层次分明,显出立体之效。


6.jpg

最后细刻佛像面部,发髻高悬,长眉弯拱,双目冥闭,观之有圣严浑穆的大气感。取意千人一面,德善同体和谐归一。


7.jpg

背面法轮等纹饰简繁得当,线条自然流畅,弧度流线优美,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深远的意蕴。



三、和田玉籽料《牛转乾坤》独籽件


8.jpg


独籽料型浑圆饱满,皮壳玉质皆油润酥熟。牛首之上与八卦处,金红皮鲜华醇亮,浓淡转承至背面,向淡黄渐变,微沁丝丝,洒金弥漫,富意境之美。皮壳毛孔清晰可见,细腻油润。玉肉交织缜密均匀,自然光下不见明显结构,玉质丰盈温凝,柔和泛暖,盘摩手感油意十足。


11.jpg


原颗独籽随形而雕,玉牛伏卧水中,侧头圆身脊,如在水中浮游,漫卷水花,泛泛阵阵涟漪。牛角粗壮对卷,坚硬有力,双目圆睁而目光温顺,好像若有所思,鼻唇肉实,憨厚之态惹人爱。金红沁落于乾坤太极八卦处,与牛头相对。牛的谐音“扭”,暗合扭转乾坤之意,象征牛气冲天,吉祥如意。


12.jpg


匠心文同,臻玉至善”,是范老师的治玉理念,也是他对自己的鞭策和在玉雕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范老师说:“做玉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对玉器行业,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没有看到十年磨一剑的辛苦付出。在玉雕行业,要想有出头之日,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要有匠心精神,要有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的恒心。”

匠心”,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琢玉人要攀登工艺上的高峰,还要把创作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倾注心血,将一块璞玉不断打磨,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便是对“匠心文同,臻玉至善”的最好诠释。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