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薄胎玉器……
极致的工艺违背人性,极致的艺术温暖人心。
和田玉,被赋予民族力量,它拥有永不灭的艺术探索与创造生命力,千百年来,是为历史所爱,并成为艺术经典。
在精彩纷呈的各类玉器中,薄胎玉器,神工鬼斧,将极致的工艺,化为极致的艺术。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薄胎玉的出现,与薄胎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以往的薄胎玉器,器型多仿瓷器,青铜器。最早的薄胎玉,可追溯至唐朝,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顶峰。
薄如蝉翼,飘若鸿毛,薄胎玉器得乾隆皇帝赞曰“薄如纸而轻如铢”。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费时费工的技艺,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型”的程度,要求玉匠们艺高人胆大。
薄胎玉器的制作,并不如薄胎瓷,薄胎紫砂一般将泥土炮制成器具。薄胎玉,因成品器具要达到一器一色,亮似琉璃的效果,需得用以绝少芜杂,纯净细腻,坚致紧密的纯色玉材才行。白玉再打薄,可能便失了温润,显得苍白,上好的青玉、青白玉等,是制薄胎玉器的最佳之选,可尽显素雅高贵。
而随着和田玉的价值慢慢被人发掘,和田玉玉料也越来越贵,薄胎玉器的制作,更是如履薄冰,充满悬念与刺激。很多玉匠并不乐意做薄胎玉器,即便是很有经验的老匠人,做十件能成功四五件就算很不错了。薄胎玉器的珍贵,不仅来源与原材料的昂贵,技艺的精湛,也饱含着一种向极限挑战的可贵勇气。
因为世界噪杂,匠人的内心却安静。
所谓艺高人胆大,所谓挑战自身工艺技艺的极限,要求匠人拥有卓越的天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唯有这样,才能在枯燥的重复中追求极致。玉,本是珍贵的大地精华,而通过匠人的珍视,它们能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珍视每一块玉料,精心雕琢,如同雕琢自己的生命。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古人认为过分雕琢,便是失了玉的“真性”。然而若能雕出和田玉的“真性”,便可称为艺术之作,就不是世俗之作了。
玉器的雕琢,是做减法。薄胎玉器,对玉石“伤”的巧妙,“伤”出境界。“善雕玉者,其心如玉”。一刀一刻,都有可能让眼前价值不菲的薄玉支离破碎,辛苦化为乌有,双手却依旧坚定而下:这是将世俗的厉害得失一刀刀琢磨掉,仅存的是对艺术创作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