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小满节气已过,天气由暖变热,渐入炎热的夏季,然而玉器市场依旧冰封雪盖,未见丝毫回暖的迹象。面对如此萧条的行情,从业者心灰意冷,勉力支撑。作为一名入行二十余载的从业者,我同样真切感受到市场的冷清,那么,究竟应如何对待玉器市场目前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png


1、不良的逐利行为是对玉器生命力的破坏

玉石的价值,是玉石本身、雕刻的艺术价值和玉文化附加价值的累加。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中国的玉器反映了人类历史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文化的生成、确立、发展和延续。”玉在中国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时间的流水把灿烂的华夏文明一点点沁入到玉石的内里,一颗小小的玉石,承载着历史、人文、民俗等社会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玉文化的附加价值。它在玉石总价值中的占比可能远超玉石本身和艺术价值。

2.png


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石被人们制成工具,也被用来祭祀鬼神,这就是“器玉”时代。把珍贵的玉石当作器物,不是咱们的祖先任性、豪横,而是由当时的物质基础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肚子生存下来才是头等大事。玉石的质地比普通石头更坚硬,更耐用,理所当然地被当作生产和生活工具,因其稀有,被视为珍贵,所以又被用来祭祀鬼神。

3.png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具有了阶级的区分。此时,因玉石资源稀少,且制玉难度极大,玉器被视为稀世珍宝。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把玉作为媒介,玉既是外交语言,又是彰显国力的馈赠品。玉器流入权贵阶层,成为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统治阶层用玉石制成玺印,玉石代表着权力,这一时期,玉器的佩戴和祭祀逐渐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要求,已然成为礼器,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是“礼玉”时代。

4.png


到了汉代,玉不仅是权贵的象征,又和人的高雅品德相联系。人们用佩戴不同形制的玉器来比附自己的品德,玉器进入了“以玉比德”的时代。汉代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道:“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洁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美备者,故公侯以为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专业琢玉匠人出现,制玉技艺大幅提升,玉器拥有者从核心统治阶层逐步下沉到更广的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群体。作为比德的符号,玉器的涵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衍变,也不断丰富起来。

5.png


当代社会,探玉、制玉、琢玉采用机械之后,玉器制品的供应大幅增加,工艺水平也得到飞跃式提升,玉器已经泛化为一种普遍的大众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连乾隆皇帝也难得享见的羊脂玉,稍有财力的百姓也可以拥有。大众消费弱化了玉器的神圣性和权贵阶层的专属性,同时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情感、审美和文化属性。美玉被当做昭示品性、修身养德的物件进行佩戴和把玩,也被当作传情达意的赠品,赠予恋人表达爱慕之情,赠予小辈表达美好的期许……总之,玉器艺术品在现代社会是接地气的美好存在,它点缀我们的外在形象,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传达我们的思想情感,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提升我们的品德修为。


6.png


综上所述,玉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既不断衍变又一脉相承,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吐旧纳新,最终浓缩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今人不断发掘、诠释和演绎。不幸的是,为了攫取巨额利润,不良从业者大肆造假、虚假宣传,让买玉、藏玉者上当受骗,交智商税,吃尽苦头,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道德与法律,也是对玉文化的玷污,是对玉石生命力的无情摧残。如今,玉石市场弥漫着浓重的利和欲的气息,玉石所比附的美好品性与德行已被从业者淡忘。

7.png


《后汉书》中有言:“百年累之,毁于一旦。”玉文化的积累历经千年,摧毁同样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因为一些从业者贪婪无知的行为,使得一座文化大厦一朝崩坍,想想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如今,玉文化的大厦已遭到损毁,但尚不至于坍塌,作为玉器行业的参与者都应自觉保护玉文化,那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8.png

2、毁灭式开采不利于玉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采玉,主要方式是捡,而且是有季节性的,不是全年无休无止地采玉。后晋高居诲《行程记》载:“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只在农历七、八月河水退去的时候采玉。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人采和田玉的情景:“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古人只是通过一双“火眼金睛”在河中寻找玉石。所以,古人采玉,用捞玉形容更为贴切。这种捞玉行为取之有度,对自然环境没有任何破坏。

9.png


如今的采玉情景与古时大为不同,凡去过玉石产地的人恐怕都要被疯狂的开采行为惊得目瞪口呆。采玉者将大型重力机械开进河床,挖掘机从河滩表面深挖到几十米之下的河床,短短数年间,出产上等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一带已被翻找了无数遍。中央电视台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采玉人有数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当地人早已撇下生计,加入到探采玉石的人潮之中。因疯狂挖掘,玉龙喀什河的河道都改变了,植被早已被破坏殆尽,黄色的砂石裸露在外,被采挖后的河道留下一个个深坑,视之犹如脓疱消退后的凹陷伤疤,令人触目惊心。

10.png


如此疯狂的开采方式,必然对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不利于玉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玉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疯狂的开采行为只会加速行业的终结,是对行业未来,甚至对子孙财富的提前透支。当市场上再无原石可售的时候,将是每一位从业者、整个玉石行业乃至文化界的悲哀。


11.png


和田玉石成为“疯狂的石头”,这真的好吗?——朝隆合和田玉


3、脱离文化的藏玉会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田玉自跻登上升通道之后,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巅峰时期每年升值数倍。机械的运用使采玉、制玉、琢玉的效率极大提高,民众对和田玉的青睐使市场蒸蒸日上,玉器市场长期处于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和田玉成了“疯狂的石头”,价格暴涨了成千上万倍。


12.png


古人爱玉、崇玉、佩玉和玩玉,是因为对玉本身的偏爱,以及对玉所比附的德行和玉文化的尊崇。玩玉、藏玉的乐趣,不仅来自财富的占有,更应该来自于玩赏、研究和收藏的过程,它是一种精神和情致上的高级享受。可现如今的情况是,买玉、藏玉者的心态在利益的驱使下发生了变化,他们一味关注玉器的升值空间,关注投资回报率。追逐利益是兴起玉器艺术品投资、收藏风潮的主要动机。

13.png


玉器艺术品的佩戴、赏玩和收藏无不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玉石文化,一旦文化遭到损毁,玉石的价值必将大打折扣,甚至沦为无根之木,单纯地为了财富增长而收藏玉石的行为也将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对玉石的消费、收藏和投资,必须扎根于玉文化。

14.png


商业的力量异常强大,它深刻地改变和塑造着社会,让人们享受到种种红利,但它也是野蛮和无序的,一旦误入歧途,破坏力是惊人的。我们绝不能对商业力量损毁文化之事坐视不管。一方面,玉器行业的参与者和各个市场主体都应自觉保护玉文化,停止一切玷污和损毁行为,也仰仗行业头部企业和个人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更依靠政府、行业协会出台规范市场的规章制度,对市场进行净化;另一方面,收藏家和投资者应关注玉文化,培养文化感知能力,增强对玉器艺术品的解码能力,面对一件价值不菲的玉器艺术品,可以说出玉石之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和人文价值……而不是对这些浑然不知。

15.png


伟大的艺术家梵高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梵高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回归常识,思考基本的价值原则。当前“冷清”的玉器市场,恰好给了每一位从业者静下心来自省、反思的契机。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归到玉器的基本价值层面,拨开笼罩在眼前的利益的迷雾,秉持良善的初心,思考如何为玉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